红松疱锈病
Cronartium ribicola J.C.Frischer ex Rabenhorst
寄主:红松,华山松等五针松
分布:抚顺、本溪、丹东、铁龄、鞍山、辽阳市
识别:病害主要发生在幼苗到20年生幼树枝、干皮部,发病初皮部出现橙黄色病斑,逐渐扩展并生成裂缝,8月下旬病部出现橙黄色蜜滴,皮下干后。可见血迹状斑。第2-3年4-5月,在病部长出橘黄色疱囊,囊破散放出黄色粉状物。因连年发病皮部加厚变粗,流出松脂。病菌的转主寄主马先蒿和茶镳子,在其叶片上产生红色丘疹状物夏孢子堆和毛状冬孢子柱。
病原:担子菌的锈菌目栅锈科柱锈属茶镳生柱锈菌 Cronartium ribicola Frischer et Rabenhorst
发生与危害:冬孢子8月出现,8-9月陆续产生,遇湿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借风力由皮孔或嫩皮侵入,病菌侵入2-3年,8-9月于病部树皮缝中挤出先是白色后变为杏黄色蜜滴,为性孢子混合物,干后树皮留下血迹斑痕。第3-4年4月末或5月初,病部出现黄色锈子器,5月中、下旬锈子器破裂飞出黄色粉末-锈孢子。锈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气孔进入侵染转主寄主茶镳子,马先蒿的叶部,6-8月 潜伏15天产生橘红色丘疹状夏孢子堆,破裂后呈橘红色粉,夏孢子可反复侵染。然后再侵染在叶被面,8-9月密生成初为黄褐色后红为褐色直立或扭曲冬孢子。成熟后即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随风侵入松针,在叶肉中以菌丝越冬,第二年春季蔓延细枝、侧枝及主干皮层。
一般在造林后3-6年易遭受浸染,病源潜伏期3-7年以至10年之久,由于年年发病,造成树干皮层肿大,病皮变厚,树皮显现粗糙。感病当年松针长度减少,灰绿色。危害影响树木生长,严重导致枯死,是红松毁灭性病害。
红松疱锈病在国内最早于1957年在我省本溪草河口红松人工林内首次发现。1975年在抚顺、本溪、丹东调查10余万亩红松人工林,发病面积达6万亩,占当时红松人工林总面积46.1%,造成1600亩红松毁林。此病列为国家林木检疫名单。
防治方法:
1、严格实施检疫,发现疫苗和林间发病植株立即清除集中烧毁。
2、及时清除林内转主寄主马先蒿、茶镖子。消除转主寄主是控制经济有效措施。
3、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增强免疫能力。
4、采伐疫木必须进行药物熏蒸处理,除疫合格后方可外运。
5、发病较轻树木可将病部表皮刮破,用不脱酚洗油或松焦油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