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小小山野菜迎来好“钱景”
市场需求愈发旺盛,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本报记者 胡海林
“这是今年最后一茬大叶芹。今年山野菜的行情是历年来最好的,一个春季,纯利润就有50多万元。”59岁的徐培利兴奋地说。
在抚顺市东洲区章党镇高丽村,徐培利拥有3000余亩山野菜林地和100余亩冷棚,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山野菜种植大户。从最初只有几十亩林地到今天的规模,经过18年的发展,山野菜种植已成为徐培利引以为傲的事业。
辽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受有限的耕地资源束缚,当地农民练就了“向山要收益”的本领,种林下参、养林蛙、栽种药材、摘山野菜……这也推动了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并使之走在了全省前列。
小小山野菜,正逐渐成为大产业。目前,全省山野菜种植面积约为60万亩,山野菜产业在令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面临着生产粗放、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如何促进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道值得多方研究的课题。
规模种植渐成势
“山是富足的,春天挖野菜,夏天采蘑菇,秋天捡核桃。”本溪市明山区韩家堡村村民韩桂英说,很多留守村民习惯跑山采山货,每年忙一个多月,就能挣1万元至2万元。
随着人们健康和养生理念的兴起,山野菜越来越受市场青睐,辽东一些农户不再满足于跑山的“小农”生产模式,开始推动山野菜规模化种植,甚至从林下扩张至山下田间地头。
“目前,我们县的山野菜栽种面积有20余万亩,主要种植刺嫩芽、刺五加、大叶芹等,其中依托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种植的比重较大。今年,我们要栽种红松约2万亩,红松林下一般会间种见效快的刺嫩芽,预计刺嫩芽种植面积会因此增加2万亩。”本溪满族自治县林草局产业办工作人员王志民说。
事实上,随着我省各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大释放了林业生产活力,并为林下山野菜的规模发展扫清了障碍。
“因为有了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我才能从林农手上大面积承包林地,用于规模种植山野菜。同时,我雇用本地村民种、管、摘山野菜,每年仅支付的人工费就有几十万元,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带动了大家共同增收。”徐培利说。
为抢占春节前后的节日市场,不少种植户采取山野菜反季种植模式,既能与自然生山野菜拉开上市时间,又能卖上好价钱。在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北三家镇,今年有40多户农户大棚种植刺嫩芽640万棵,单棚一季纯利润超过2万元。
精深加工存短板
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是否会影响山野菜的市场销售?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内多地的种植户,听到最多的说法是“不愁卖”。
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榆树乡罗圈村,返乡创业的杨立杰在尝试多个行业后,发现还是种植山野菜稳定,他说:“这就像绿色银行一样,定期就能变现。”而后,他成立公司并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山野菜,目前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计划3年内扩大至1万亩。
山野菜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这也是杨立杰思考的问题。随着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今年山野菜行情大涨,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或农户加入这个行业,他担心未来山野菜市场会出现“过山车”式行情,当前坐等客户上门的销售模式存在明显问题。
在多年销售山野菜之后,新宾广一山野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广一将工作重心转到深加工上,并建起自己的速冻生产车间。他说:“这样既可以差异化经营,又可以满足客户春季之外的山野菜食用需求。”
“山野菜原材料价格昂贵,不利于加工业的发展。如果售价过高,消费者难接受;如果售价低,刨去人工成本、经销商的利润,深加工的附加值体现不出来。”何广一有着自己的忧虑。目前,他的车间年生产速冻山野菜约100吨,即使是这样的加工规模,在辽东地区也是凤毛麟角。
业内人士认为,山野菜鲜菜价格持续高企,会阻碍山野菜深加工产业发展,不利于行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影响将其销往更大的市场。
产业仍有增量空间
市场的反馈信息显示,目前,我省山野菜及速冻菜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仍是东北三省的城乡居民以及在省外工作的东北人。
何广一认为,国内不同地区有食用不同品种山野菜的习惯,即使是做东北人的生意,如果把山野菜送上大众的餐桌,仍会有很大的增量空间。
电商、自媒体平台的介入,正在使这个“增量”得以实现。
徐培利告诉记者,今年春天,他的基地接待了几批电商网红,他们在林下直播山野菜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最后直接从基地拿货发货。“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商是让山野菜供不应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徐培利说。
部分种植户坦言,尽管今年山野菜市场行情不错,但作为红松等经济林的“配角”,尤其是后期随着红松挂果产生效益后,不好调和林下山野菜生长和红松“揭盖”的矛盾,利益因素会促使种植户“求果舍菜”。同时,种植户短期目的是用山野菜覆盖红松林的管理费用,粗放式生产较为普遍。
此外,山野菜生产扩能面临着两道门槛:一个是山下基本农田禁止非粮化的红线;一个是生态公益林禁令较多,如禁止违法采伐、放牧、狩猎、采脂、打树枝、铲草等。以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8.4%,700余万亩林地中,“不可动”的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约占一半。
省林草局改革发展处处长徐小刚表示,从目前看,我省山野菜生产自发、分散、粗放的特点较为明显。生产规模提升,与之相匹配的冷链运输、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和推广等出现滞后,会一定程度地影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补短板”“延链条”是我省山野菜产业发展壮大要着重发力的地方。
“山野菜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一头连着林农增收致富。目前,我省山野菜产业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需要给予总体规划、技术指导、链条搭建等支持,助力其创造更大的‘钱景’。”徐小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