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  互动交流 >  调查研究

    林产工业行业:聚共识 集良策 谋发展(上)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4月28日)             撰写时间:2022-04-2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广西丰林木业集团年产40万立方米超强刨花板生产线 杨玉兰摄
      山东新港集团年产30万立方米刨花板生产线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供图
     

      为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确保中国林产工业行业沿着国家规划引领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日前,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组织召开林产工业发展形势研讨会线上会议。地板、橱柜与定制家居、人造板、木结构、石木塑、木塑、装饰纸与饰面板、松香、活性炭、木工胶黏剂与涂料、林业工程及装备、膜压饰面制品12个协会分支机构的专家,围绕2021年行业产销情况和产业特征,分析2022年行业形势、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应对复杂环境冲击的策略和建议。

      专家们讲真话、说实情,为行业健康发展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为更好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造板产业因势利导谋发展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张忠涛

      2021年,人造板全年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受能源双控、新冠疫情、消费淡旺季以及生产供应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出现过短期市场供需失衡。全年人造板产业链上游化工原料价格的不确定性、非理性巨幅波动,对上下游产业伤害巨大,加上房地产市场低迷,可能将进一步波及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胶合板产业整体提升不显著,中小企业众多、企业更迭快、生命周期短等现象仍明显;局部地区开始尝试建设自动化生产线,竞争力和运行效果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纤维板整体发展符合预期,落后产能淘汰和新建项目产业提升基本平衡。刨花板投资过热需警惕,2022年初全国在建刨花板生产线31条,生产能力集中释放,局部将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情况。

      从全年来看,人造板生产能力变化情况各有不同。

      全国胶合板产能集中,主要集中于5个省(区)。

      2021年底,全国26个省(区、市)保有胶合板类产品生产企业1.25万余家,总生产能力约每年2.22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3.3%;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约1.8万立方米。中国胶合板产业呈现企业数量和总生产能力双下降、企业平均生产能力小幅增长态势。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6家企业和企业集团年生产能力超50万立方米。

      山东、广西、江苏、河北、安徽等省(区)胶合板类产品年生产能力均超千万立方米。

      山东现有胶合板类产品生产企业3700余家,年产能约5650万立方米,占全国总产能的25.5%,继续位居全国第一。胶合板类产品年产能全国排名第二至第五的依次为:广西有生产企业1600余家,年产能约4500万立方米,占全国的20.3%;江苏有生产企业1980余家,年产能约3340万立方米,占全国的15.0%;河北有生产企业760余家,年产能约1450万立方米,占全国的6.5%;安徽有生产企业700余家,年产能1300万立方米,占全国的5.9%。

      2022年初,全国在建胶合板类产品生产企业2410余家,合计年产能约3350万立方米,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海和西藏外,其余25个省(区)均有在建胶合板生产企业。预计2022年底,总年产能将接近2.3亿立方米。

      纤维板企业数量及生产线数量下降,总产能及平均单线生产能力在增长。

      2021年,全国建成投产14条纤维板生产线,新增年产能336万立方米。截至2021年底,全国376家企业保有纤维板生产线425条,分布在24个省(区、市),总年产能5355万立方米,净增年产能17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5%,平均单线年生产能力进一步上升到12.6万立方米。

      截至2021年底,全国保有142条连续平压纤维板生产线,合计年产能3037万立方米,占全国纤维板总生产能力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到56.7%,分布在18个省(区)。其中,山东省保有27条,合计年产能528万立方米。

      山东纤维板年产能继续位居全国第一,达到872万立方米;排名第二至第十名的依次为:广西、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四川、湖北、广东、云南。

      2022年初,全国在建纤维板生产线8条,合计年产能193万立方米,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广西,其中连续平压生产线7条,合计年产能178万立方米。在建纤维板生产线中,最大单线年产能60万立方米。预计到2022年底,全国总年产能可接近5400万立方米。

      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14家企业和企业集团纤维板年产能超50万立方米,其中4家年超100万立方米。

      刨花板总体呈现企业数量及生产线数量下降、总生产能力及平均单线生产能力增长的态势。

      2021年,全国建成投产13条刨花板生产线,新增总年产能276万立方米。截至2021年底,全国312家刨花板生产企业保有生产线331条,分布在23个省(区、市),总年产能3895万立方米,平均单线年产能上升到11.8万立方米。

      截至2021年底,全国保有定向刨花板生产线27条,合计年产能55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3.2%,分布在山东、湖北、广西、四川、安徽、江苏、贵州和云南等8个省(区);全国保有79条连续平压刨花板生产线,合计年产能2010万立方米,占全国刨花板总产能的51.6%,分布在18个省(区),其中山东保有12条、合计年产能327万立方米。

      山东年产能达到896万立方米,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广东、广西、河北、江苏、四川、安徽、河南、湖北、福建等省(区)年产能依次排名全国第二至第十。

      2022年初,全国在建刨花板生产线31条,合计年产能804万立方米,预计2022年底全国刨花板总年产能将突破4300万立方米。

      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8家企业和企业集团年产能超50万立方米,其中2家超100万立方米。

      地板行业稳步发展 前景广阔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地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吕斌

      地板是重要的装饰装修材料,因其美观、耐用、安全、舒适、环保、健康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家居空间、商用场所(酒店、餐厅、店铺等)、运动场馆、办公场所、医院、学校、户外步行道(景区、游乐场所)、车船等领域。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地板产业进入工业化时代,历经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原材料、研发、制造、销售、物流、铺装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产业体系,产品品类丰富、规格齐全、功能多样、标准体系完善。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板生产国和消费国,拥有地板产品生产相关企业约1500家,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辽宁、山东、湖北等地。

      我国地板产业集中度较高,主流企业地板产品质量、技术工艺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影响力,广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除出口市场外,地板内销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涵盖专卖店零售、工程、家装公司、建材超市、网上集采等多种渠道。随着全装修等政策的推广,工程已经成为地板产业重要的营销渠道,不少主流地板企业工程销量占比逐年增加。

      据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地板产品总销量约9.1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5%。在木竹地板方面,木竹地板总销量约413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0.39%。其中,强化木地板销售1.9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01%;实木复合地板销售1.4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7.03%;实木地板销售39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8%;竹地板销售26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09%;其他地板销售5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80%。石晶地板销量约4.2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2%,出口量占比约为95%。木塑地板销量约0.7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76%,出口量占比接近80%;室外用木塑地板占比约为95%。

      2021年地板行业呈现7个主要特征:一是国内市场发展平稳,地板总销量略有上升;二是工程渠道销量增长较快,占比越来越大;三是部分一线城市的零售渠道约70%为二次装修需求;四是木竹地板出口量略有下降,石晶地板出口量略有增长;五是进口地板量略有下降;六是地板产业品牌集中度进一步加强,排名前十的企业销量占比35%左右;七是浸渍纸层压实木复合地板销量增加。

      在“双碳”“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绿色低碳的地板产业前景广阔。地板产业要做好升级,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让传统消费需求在转型升级中释放新的潜力,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橱柜与定制家居产业持续创新促发展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橱柜与定制家居分会秘书长 吴盛富

      对橱柜与定制家居产业而言,2021年依旧是跌宕起伏、充满变数的一年。疫情反复、“双碳”目标、地方限电限产、城市企业搬迁、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贸易壁垒增多等因素,让橱柜与定制家居行业变数增加、增速放缓。面对种种困境,橱柜与定制家居企业不断创新、自我突破,在困境中寻找新的转机,保持企业和行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地板、木门、衣柜、橱柜、家居、木结构(木屋)、墙纸、整装、油漆、陶瓷、卫浴企业都在做定制、整装、高定、全屋定制、整家定制,家用电器、软装、家装公司等都在做定制,定制成为行业风口,定制的外延不断扩大。如果企业业务不和定制挂钩,企业就跟不上发展形势,就要掉队落伍。从市场看,随着消费者个性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定制将流量入口前移,满足消费者视觉需求,抢占家庭装修市场份额。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家居行业已经从手工时代转变为现代规模化生产阶段,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居生产国。截至2020年底,我国家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6544家。2020年,我国家具行业产量为91221万件,其中木质家具32157.27万件(占35.3%)、金属家具40438.54万件(占44.3%)。家具行业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较大,市场规模增速有所下降,2020年我国家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6875.4亿元,同比下降6.0%。行业前50家销售额占全行业的30%以上。定制家居将成为家具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约为4270亿元,占比约66%。从我国家具产量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家具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2020年浙江省家具产量居全国首位,产量达25561.8万件。

      据估计,目前国内定制家居产品(包括定制衣柜、定制橱柜等)年需求量将保持在500万—600万套左右。统计表明,欧美市场对定制家居的年需求量在3000万套以上,尚有40%—50%的市场空缺需进口,为我国定制家居产品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另外,“跨界”成了定制家居行业的常态。如今家居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竞争也更加多元化。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存量市场博弈加剧,家居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2020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国际关系、全球新冠疫情、贸易壁垒、渠道变革等因素影响,定制家居行业业绩整体波动较大。

      总体来看,定制家居行业的发展,给上游原材料如人造板、装饰纸等带来福音,定制极大地带动了人造板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刨花板产业的发展。同时,定制家居行业对人造板的环保要求、表面装饰要求等不断提高。估计再经过几年的市场助推,胶合板将部分取代刨花板,成为高端橱柜和定制家居市场的原材料,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也将逐步向欧美日的橱柜与定制家居市场看齐。

      现代木结构产业迎来机遇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木结构产业分会秘书长 周海宾

      2018年是近4年来木结构建筑施工面积最大的一年,达370万平方米。2019年、2020年,受小产权房和清理违建政策影响,施工面积持续下降,分别为242万平方米和140万平方米。

      2021年,木结构建筑施工面积有所回升,约为310.8万平方米。文旅类型项目占80%以上,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比例为7∶1。

      总体而言,木结构建筑市场规模不到200亿元,规模小且增速慢,但发展质量近年有较大提升。

      从企业数量来分析,全国现有木结构企业约270家,民营企业约占80%。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占65%,1000万—5000万元企业占25%,5000万元以上企业占10%。连续经营超过20年的企业占4%。2001—2005年新增企业占12%,2006—2010年新增企业占20%,2011—2015年新增企业占41%,2016年后新增企业占23%。

      60%以上的企业经营年限不足10年,约90%以上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其中华东地区企业数量占70%以上,产值占90%以上。企业的社会化分工逐步细化,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局部领域依然存在同质化竞争的情况。

      从建筑用材来看,胶合木是井干式、梁柱式木结构及大跨度胶合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用材,已经成为结构材中的主要产品。

      国内制造胶合木的原材料主要有国产落叶松、进口樟子松、SPF(云杉、松木、冷杉的组合)以及花旗松等。现有平行胶合木(GLT)生产线105条,年产能累计达50万—70万立方米;正交胶合木(CLT)生产线4条,年产能累计达12万—15万立方米;圆柱胶合木和弯曲胶合木生产线共计20余条,年产能累计达8万—10万立方米;多轴加工中心30余台(套)。

      胶合木结构材认证体系基本形成,正逐步改变过去依赖进口胶合木的局面。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如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性能不稳定、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工效率和精度低。

      2022年,木结构市场依然以文旅项目为主,以公共建筑为主。新农村住宅项目会有新突破,但还在起步阶段,落地模式也在探索中。五大国家公园设施建设,木结构建筑将迎来机遇。新开工面积预计在400万平方米左右。4月1日,《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开始施行,建筑碳排放计算成为强制要求,市场更加期待低碳建筑和低碳技术的应用。

      此外,政府还将持续推进建筑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发展,部分木结构企业可能面临转型。模块化房屋、钢木组合结构房屋等新型建筑产品有望进入产业化。个别大跨度公共建筑会有呈现。

      石木塑环保材料与制品渐受青睐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石木塑环保材料及制品分会秘书长 郭文静

      目前,石木塑环保材料主要以石塑复合材料为主,产品主要是地板、墙板,其中,地板占比最大,墙板材料尚处于发展阶段。

      石塑地板有软质和硬质两类。其中,软质地板是需要胶黏剂粘贴的地面材料。硬质石塑复合地板一般为锁扣地板,俗称石晶地板。

      石晶地板产品主要特点有:以石粉和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防水、阻燃性好,满足消费者对地面装饰材料功能化的重要需求;表面装饰可工业化加工,品质统一,效果变化多,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安装便捷快速、施工简单,容易DIY,施工成本低;成本不高,市场竞争力强;国际市场需求活跃。

      近5年来,石晶地板产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石晶地板产量为4.2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95%用于出口,企业利润率较高。

      2020年,石晶地板产量同比增长5%,2021年略有放缓。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国际新冠疫情影响,海运成本增加明显;二是中美贸易摩擦,2021年石晶地板增加25%的关税,在美国疫情背景下,税负买卖双方负担,影响消费;三是2021年由于国内高能耗产业限产,导致高分子材料聚氯乙烯价格短期性猛涨,成本增加,产业观望和暂停接订单。

      随着国内市场快速推广,国内消费市场正在兴起,替代瓷砖的应用场景让石晶地板渐受青睐。与木地板、石晶地板相比,瓷砖产业能耗高,易受限产和环保等政策影响,产量下降,成本增加;瓷砖施工成本高、需要专业施工人员,在劳动力成本增加和施工环境要求严格的情况下,瓷砖在家居领域的应用受到一定制约;石晶地板可解决以上痛点,具有瓷砖的基本性能(防水、防潮、阻燃),同时还具有易施工、花色丰富等特点。

      因此,石晶地板市场前景广阔。预计2022年以后,石晶地板将大量抢占瓷砖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可提供墙地整体解决实施方案。

      木塑产业发展乏力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木塑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嘉

      2021年,木塑产业发展乏力,具体表现在:规模企业产销总量整体略有上升,但利润率不升反降;市场需求疲软,单纯的传统产品调整亦无济于事;国内市场受疫情影响,销售份额有所下降,出口份额有所增加;传统出口型企业地位稳固,很难出现市场“黑马”;受新冠疫情和其他相关因素影响,木塑产业分化现象加剧,产业集中度有所增加,亦可谓“因祸得福”。

      2022年,不论是品种的升级换代,还是技术水平的创新提高,行业整体表现很难有实质性突破,主要应用范围依然局限于建材领域,尚不能充分发挥生物质复合材料的长处和优势。

      关于未来发展策略,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巩固完善主业,稳定传统市场;强化环保、快装、循环等优势,角逐家居领域;发挥在“双碳”战略中的减碳、低碳、负碳的产品优势;借助林产工业的整体力量,要有突破“建材藩篱”的观念;同时,要有迎接“冰河时期”挑战、长期过“苦日子”的心理预期。

      (本版文字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信息中心整理)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