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  互动交流 >  精神家园

    【绿报】什么是彰武治沙精神?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09月19日02版)             撰写时间:2022-09-1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作者:黄山

      黄山

      在彰武的沙地上,人和树都蕴含着一种坚韧。长在这里的樟子松,根系能长达10余米;生在这里的人,代代传承绿色的梦想。迎难而上、矢志不渝、集智攻关、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引领彰武人前赴后继,与风沙抗争。

      面对困难上不上?彰武第一个农民造林互助组组长王殿臣本可以回到老家衣食无忧,可他却选择带领杏山村百姓植树造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起建设新家园;原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刘斌本可以在义县安然做县长,可他毅然举家来到彰武,在沙地中辛劳30余年,从无到有打下固沙研究所的根基;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本可以随村搬迁,但他带领村民栽树治沙,推翻家乡“不适宜生存”的论断;原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宋晓东本可以放弃对松沫蝉的研究,可他十数年如一日,终于破解了樟子松人工林群团枯死的谜题。

      回望初心改不改?刘家村原党支部书记侯贵从与林场合作造林,到自发自费育苗造林,18年造林2400余亩,栽树26万余株,70岁还在规划,用5年时间科学升级防风固沙林,让绿意长留彰武;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一人一马守护8500亩樟子松林,连续31年无森林火灾和重大涉林案件,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董福财组织村民沙上修路,建起肉牛、肉羊养殖示范区,北甸子村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16794元,较2000年增长近14倍,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

      不会治沙怎么办?刘斌带领团队从灌木开始,大漠寻种,反复试验,终于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沙地造林成活率低,研究团队集思广益,从呼伦贝尔沙地引种樟子松,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樟子松也走出彰武,成为我国半干旱地区的重要治沙树种。

      开拓事业尽力否?刘斌在沙地中辛劳30余年,带领团队获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却不愿留名,孙子刘树新、曾孙女刘莹至今仍奋战在防沙治沙、护林宣教一线,四代传承不忘前辈开拓之辛劳;董福财临终前,仍关心着栽树的事儿,儿子董伟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护林员,义务守护家乡来之不易的绿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彰武70年治沙路,饱含着无数人的酸楚、期盼和欣喜,取得举世瞩目的治沙成绩,涌现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典型事迹。如今,彰武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创新尝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彰武定能给全国、给世界更多惊喜。

     

    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