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北”种苗等物资保供密码
春回大地万物新,风催新芽植绿佳。
广袤的“三北”工程区,一场成就绿色梦想的种苗保供行动正如火如荼展开。三北地区各省区创新举措频出,从数字化管理到订单式育苗,从良种推广到科技赋能,一系列“组合拳”切实保障优质种苗市场供应更充足、更精准、更高效。
国家林草局日前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三北”工程种苗等物资供需对接会。会议以“强化物资保障共筑绿色长城”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治沙物资供需对接,推动种苗、稻草等资源高效配置,促进政企合作,全力保障“三北”工程科学治沙、精准治沙。
张掖强化种苗生产与应用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重点区域、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战场。
春风掠过河西走廊,在张掖大地荡起绿色的涟漪。4月15日上午,与会代表们走进甘州区黑河林场、临泽县五泉林场保障性苗圃和工程固沙示范点,实地观摩种苗保供及治沙技术应用等情况。
“五泉林场保障性苗圃以培育防风固沙沙生苗木、荒漠戈壁植被恢复苗木为重点,培育苗木品种46种、面积520亩。”五泉林场保障性苗圃负责人李军元介绍,“发展至今,苗圃已建立稳定的供需市场,主要销往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宁夏、酒泉、张掖周边县区等地。现储备各类苗木1200万余株,可为‘三北’工程六期、农田林网更新、城市绿化等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苗木支撑。”苗圃内,今春新种的梭梭苗刚刚破土而出,冒出点点绿意,蕴含着强大的生态修复潜力。
“苗木栽种后,后期管护同样重要。”在甘州区黑河林场,甘州区林草局局长胡军指向远方,向与会代表介绍黑河沿岸生态建设成果。
胡军介绍,2017年开始,甘州区对黑河沿岸展开生态修复,区域植被覆盖率如今已超85%。2021年,为巩固黑河沿岸生态建设成果,实现可持续经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围绕“护绿、扩绿、兴绿、活绿”持续发力,形成了集种苗繁育、防风固沙、碳汇储备、特色林果、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林场,逐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合一”。
在临泽县工程固沙示范点,多种治沙技术同台竞技吸引了代表们的目光。“我们将玉米秸秆沙障、石块沙障及生物质溶胶固沙技术放在一起对比,持续观测各种技术的实际固沙效果。”临泽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李德育讲解道,这些科技赋能的治沙新模式,正是甘肃“研培一体、育繁共推”实践成果的经验。近年来,张掖市通过“订单育苗+定向培育”模式,年出圃梭梭、柠条等抗旱苗木2.49亿株。2024年,该市向新疆、内蒙古等地跨省调拨苗木24个品种、1.7亿株,构建起辐射西北的种苗保障中枢体系。在这片曾经饱受风沙侵袭的土地上,来源于绿色希望的种苗正在茁壮生长。
经验共享破解保供难题
种苗等物资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种苗等物资保供是三北地区各省区共同面临的困难。会议现场,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及张掖市相关代表分享了种苗等物资保供经验,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
甘肃省构建高效种苗保供体系。科学布局生产,编制种苗供需报告,建成良种基地27个、苗圃3662个,育苗面积25.71万亩,存圃苗木12.12亿株。2025年,可供应生态建设用苗10.29亿株、林木种子31.59万公斤、草种1000吨。研发“微创种植法”提升造林成活率,红砂良种出苗率达96%。启动了草种质量追溯管理(认证)试点工作,对草种子从研发培育到投入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测。
内蒙古全链条稳价物资保供。通过“保、育、繁、创、管、降”六环联动,建成40万亩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超10亿株,建成以羊草、苜蓿等为主的草种繁育基地63处,年草种生产能力达800万公斤。鄂尔多斯市将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中产生的沙柳等材料作为沙障原材料,实现生产剩余物有效利用、沙障原材料供应、治沙成本降低、农牧民增收等综合效果。
宁夏创新驱动降本增效。制定《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等规范文件,推广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技术,较传统草方格每亩稻草使用量由450公斤减少到150公斤、总成本可降低60%,使用年限可提高到5—6年、较传统草方格增加1倍。该技术可降低固沙作业人工成本25%—30%,固沙施工效率提高60%。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技术作为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的核心技术,示范面积超过2000亩,得到广泛好评,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宁夏经验”。
新疆战略布局实现自给体系。建立“双通知”调度机制,在出台“三北”工程种苗保供专项文件基础上,又针对种苗、芦苇等治沙物资保供稳价印发通知,将保障工作纳入工程日常调度。目前,全区可供2025年“三北”工程项目使用的苗木约4.33亿株,基本实现“本地育苗为主、跨区调剂为辅”。同步推行“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机制,倡导享受补助的育苗单位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供应苗木,从源头稳定市场价格。
张掖市协同联动建立精准调剂预测机制。提前与天津、宁夏等地企业签约储备固沙材料2.1万吨,张掖13家单位与5家育苗企业、17个国有育苗单位合作,签约订单苗木4000万株。同时,实施“县级自查+市级抽查”监管制度,苗木质量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
各地实践表明,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和区域协作,“三北”工程物资保供难题正在被逐一破解。各省区搭建的供需平台、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及特色乡土树种的推广,不仅满足了当前工程需求,更探索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强化保障夯实攻坚基础
2025年,国家林草局确定“三北”工程九方面34项任务,推进实施300多个项目。会议现场,与会代表聚焦各自工作领域,为下一步种苗等物资保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提出建议。
紧盯要素保障,全面筑牢“三北”工程建设物质基础。用好协调机制,在保障用地、用水、用苗等方面形成更大合力。抓紧完成林草湿荒普查,明确国土绿化空间,合理布局重点项目,确保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系统治理。科学配置林草生态用水,强化定额管理与用水调度,保障林草生态用水需求。做好物资储备调剂,保障工程种苗、压沙材料有效供给。特别是要与农业农村部门强化协调联动,指导施工企业提前做好稻草等物资的订单采购、集中采购,控制稻草价格。
同时,指导各地依据治沙物资供应情况,采取就地取材、材料替代、错季施工等方式科学合理进行作业设计,避免过度、集中使用稻草。着力稳定种苗生产,解决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创新种苗供应模式,保障良种壮苗优先使用。强化平台搭建、供需对接、余缺调剂、信息发布等服务,引导社会合理安排育苗生产,避免苗木市场大起大落,既要保障“三北”工程种苗供应,也要防止苗贱伤农。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管,加强质检、执法队伍建设,保障用种安全。
种苗等物资保障供应,正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劲绿色动能,全面夯实“三北”工程建设根基。(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