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沙海 绿润北疆——内蒙古“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
筑梦沙海绿润北疆 ——内蒙古“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两个半”在内蒙古,沙化土地综合治理60%的任务量也在内蒙古。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向全国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内蒙古坚决扛起这一重大政治责任,自觉当主攻、打头阵,施工期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两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904万亩,“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成果,片片新绿在三北大地延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在祖国北疆徐徐展开。
赤峰市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治理成效
聚力攻坚决战沙海
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黄河“几字弯”片区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过去,鄂尔多斯境内的“十大孔兑”多年平均向黄河输沙量高达2700多万吨,占到入黄泥沙总量的1/10。如今,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绿色正以蓬勃之势蔓延,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这里诞生了世界首个被联合国认可的治沙典型经验——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致力于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此举办。“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锁边林草带固沙、孔兑治理拦沙、光伏项目治沙、草原提质防沙,库布其沙漠40%的面积变成绿洲,从丘陵到黄河,构筑起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持续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经验”。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其中2/3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境内。内蒙古率先在全国倡议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2023年10月与陕西、甘肃、宁夏签署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变单兵作战为并肩作战,共同编制联防联治重点项目布局方案,合力构筑省际边界防风阻沙带。鄂尔多斯全面打响毛乌素沙地歼灭战,80%的沙地披上绿装。
刘拐沙头位于巴彦淖尔和阿拉善的交界处,紧邻黄河主干道,是乌兰布和沙漠入侵黄河的风沙口。为阻止泥沙入河,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两地探索出联防联治新机制,由巴彦淖尔市负责实施生态治理、阿拉善盟负责提供土地,治理后经营权不变,共享治理成效。通过开展黄河沿线流沙联防联治和东缘锁边林草带建设,建成长11公里、宽6公里的乔木“挡沙墙”、灌木“阻沙带”、种草“阻沙网”,乌兰布和沙漠入黄泥沙由2022年的370万吨降至2024年的150万吨。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两年来,内蒙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点源、面源、内源齐发力,湖里、岸上、流域统筹治,湖区和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23年,乌梁素海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如今的乌梁素海,未到岸边已闻鸟语,行至湖畔更见鱼翔,“塞外明珠”再放异彩。
在黄河“几字弯”片区,内蒙古把防风固沙和减少入黄输沙作为攻坚重点,坚持上下风口协同治理、上下游共同施治、沙源区路径区一体推进、边缘腹地合力攻坚,推动黄河“几字弯”沿岸防沙治沙林草带全线贯通。两年来,黄河“几字弯”片区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489万亩,入黄泥沙量降到400万吨,预计到2030年可降到百万吨以下,让“母亲河”安澜永驻。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面打响
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风沙源。内蒙古以保护首都生态安全为战略目标,以阻断沙尘入京和防治风沙危害为主攻方向,科学布局首都沙源歼灭战、沙源分割包围战、增绿提质护卫战3个战役,两年来完成防沙治沙1065万亩,巩固了“绿进沙退”的态势。
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数千名身着制服的治沙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奋战在治沙前线,三峡集团央地合作治沙项目开足马力加快建设,今年将带动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蓝旗完成治沙270多万亩,力争再造一个以疏林草原景观为主的新时代“塞罕坝”。
驱车行驶在翁牛特旗穿沙公路上,一条条柏油公路纵横交错,成片成簇的黄柳与柠条镶嵌其间,如一张张“巨网”将流沙牢牢锁住。现在,全旗已形成“六横十一纵”穿沙公路网格体系,覆盖治沙面积360多万亩。穿沙公路不仅治了沙,还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更打开了农牧民的致富路。
歼灭战不是防御战,必须主动出击。内蒙古在歼灭战区大力实施“灭黄”行动,“黄”是沙地,去年兴安盟境内近6万亩裸露沙地全部消灭,今年还将有9个旗县实现流动沙地全部歼灭。
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万平方公里都是沙化土地,是“三北”工程攻坚战最难啃的硬骨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到20米的速度向腾格里沙漠靠拢。两大沙漠一旦“握手”,就会形成一个10多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沙源地。
内蒙古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全力打好沙漠边缘阻击战,紧紧卡住要害部位,牢牢守住沙漠四周,推动蒙甘、蒙宁边界沙漠锁边林草带全线贯通,阻击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会合连片,阻止沙漠入侵河西走廊和贺兰山生态廊道,两年来完成防沙治沙280万亩,腾格里沙漠边缘后退25公里,初步遏制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握手”态势,有效保障了东风航天城的生态安全。
创新驱动科学治沙
在达拉特旗昭君镇,数不清的光伏板汇成一片片“蓝海”,在沙漠戈壁中延展。光伏板下,半米高的耐旱耐盐碱沙生植物梭梭将沙土牢牢固定,鸡鸭鹅自在觅食。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立体化光伏治沙模式正在内蒙古推广。
内蒙古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土地资源优势,把“三北”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开发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现增绿、增能、增收。2024年,一体化工程完成治沙238万亩、配建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在库布其沙漠,正规划建设一条长400公里、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建好后每年能发绿电2000亿度。
防沙治沙不能单靠政府唱“独角戏”,也要奏好“大合唱”。为动员广大农牧民投身到防沙治沙中来,内蒙古出台了《关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意见》,在“三北”工程建设中率先推广“以工代赈”,让农牧民由治沙“看客”变为治沙“主角”。1年多来,通过探索“村党支部+农牧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民”等方式,优先组织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2024年全区累计发动6.3万名农牧民投工投劳,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人均增收1.3万元以上,既治沙又致富。
防沙治沙,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内蒙古聚焦解决“钱从哪来”问题,建立了“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设立自治区防沙治沙基金,国家项目20%的地方配套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承担;成立防沙治沙基金会,动员伊泰集团、汇能集团等企业捐资9150万元;积极开展公益治沙,加强与蚂蚁集团、中国绿化基金会等的合作,收到捐资18.7亿元,带动造林360多万亩。目前,全区已多渠道筹资100多亿元。
内蒙古锦泰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句芒301”新型智能植树机器人,开沟、栽苗、浇水、压实一气呵成,每4秒可种植一株,一台机器每天可治沙80亩。内蒙古宏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沙障铺设灌木扦插一体机,能同时进行可降解植物纤维沙障铺设和沙柳扦插,大大降低了治沙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内蒙古蒙草公司研发的“种子包”“种子绳”技术,将种子、肥料、保水剂等打包配置,有效提高了植物成活率。
科技赋能,为防沙治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内蒙古立足干旱少雨的区情实际,把以水定绿作为科学治沙的关键和基础,大力发展节水林草,选育推广沙柳、柠条、梭梭等耐干旱、耐贫瘠、抗风沙的乡土树种草种,积极推广滴灌、微灌、容器苗等高效节水技术,以恢复灌草为主科学配置乔灌草植被,全区新建项目灌草种植比例达90%以上。大力推进科技治沙、机械治沙,实施15个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揭榜挂帅”攻关,破解防沙治沙技术瓶颈,全面推广应用灌木平茬机、智能沙障铺设机械、复杂地形运输车、无人机飞播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防沙治沙由“人海战术”加快向机械化作业、智慧化治理转变。
“三北”工程攻坚战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内蒙古把质量意识贯穿于建设始终,从种苗“第一环”抓起,去年开展了规范林草种苗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又开展了“绿剑”行动,确保每一粒种、每一棵苗质量安全。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守牢规划立项、作业设计、工程实施、后期管护等重点关口,定期开展治理成效“回头看”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检查,及时做好查漏补缺、补植补造,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治一片成一片。
防沙治沙“三分治、七分管”。内蒙古把林草资源管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全区下大力气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建立草原补奖资金发放与农牧民履行义务挂钩机制,实现“以效定补”。扎实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疏”“管”“转”三管齐下,舍饲圈养、集中托养、异地代养多措并举,17个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降到10%以下,今年在全区全面推开,力争年内历史性解决困扰内蒙古多年的草原过牧问题。健全林草行政执法体系,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行为,去年开展了住建和生态环境领域违法问题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今年又启动了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动员全区上下打一场遏制毁林毁草总体战,系统根治毁林毁草问题。
多元投入、多方参与、光伏治沙、科技治沙、机械治沙等一系列新机制、新措施,为内蒙古防沙治沙提供了强力支撑。
绿富同兴沙海生金
初夏时节,走进阿拉善左旗,万亩肉苁蓉迎来开花季,鲜艳的花朵盛开,在沙漠中显得格外美丽。阿拉善盟坚持以生态治理带动沙产业发展、以沙产业发展逆向拉动生态治理,目前,已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3个百万亩产业基地,吸纳农牧民3万多人,人均增收3万—5万元。
喀喇沁旗依托260万亩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原生态野生林下产品采集、林产品加工和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年带动8000多农牧民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在磴口县2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通过光伏板下种植中药材、有机葡萄等发展特色沙产业,每年能带动90余家经营主体实现产值超10亿元。
坐落在库布其沙漠里的响沙湾5A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营业收入3.4亿元。
跳出治沙抓治沙,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治理长效化。内蒙古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一边植树种草,一边“向森林要食物”,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沙生中药材、灌木饲料、沙漠旅游等特色产业,2024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超千亿元,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通过产业治沙,让农牧民治了“沙窝窝”、搬走了“穷窝窝”、住进了“金窝窝”,实现了“点沙成绿”“点绿成金”的神奇蝶变。
众志成城绿进沙退
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上空,航天员记录下了一组三北地区的画面。从太空俯瞰,可以看到一些像拼图一样很规则的绿色板块,正在一点点向土黄色地带铺展,万里“绿色长城”不断向外延伸。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葱,每一步“绿进沙退”,都凝结着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都离不开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和付出。
把7万亩黄沙变绿洲的“治沙女杰”殷玉珍,继续在毛乌素沙地歼灭战中挥洒汗水,用40年的执着践行着“宁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沙子欺负死”的誓言。被殷玉珍事迹感动的美国“90后”小伙阿什顿,连续10年到内蒙古种树,俩人在攻坚战中并肩奋斗,结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
成立于70年前的磴口县治沙青年突击队,现在42名成员接过防沙治沙“接力棒”,继续冲锋在乌兰布和沙漠治沙一线,成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一面旗帜,2025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4年6月,内蒙古联合蚂蚁集团发起“我为三北种棵树”内蒙古专场活动,吸引全国各地3100万人参与,线上植树超过340万株,折合捐资2600万元。
防沙治沙,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内蒙古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守望相助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起人人参与“三北”工程建设、人人都是治沙主角的浓厚氛围,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力量。
植此青绿,风光正好。经过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内蒙古,绿色画卷不断铺展,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沙尘暴天数由2023年的8.9天降到目前的5.3天。
使命如磐,重任在肩。“三北”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必将在中华民族史上铸就绿色丰碑。内蒙古将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夺取“三北”工程攻坚战新胜利,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赵向往李延伟王磊)
(本文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