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共富看三北 | 光伏“蓝海”下的“金色”希望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一片深蓝色的“海洋”正悄然改变着大地的底色。数万块光伏板如波浪般起伏,将灼热的阳光转化为电流,而板下的沙土中,苜蓿与甘草舒展嫩芽——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国西部沙漠中正在演绎的绿色奇迹。
从“死亡之海”到“能量绿洲”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这里的植被极其稀少,尤其是腹地几乎寸草不生,曾经一度被称为“死亡之海”,这儿流动沙丘每年吞噬着草场与村庄。而今,光伏阵列织就了一张固沙大网:光伏支架深入沙层,成为天然的固沙桩;板间铺设的沙障锁住水分,让耐旱植物得以扎根。光伏板不仅遮挡了30%的烈日,更将蒸发量降低40%,形成独特的“荒漠小气候”。
防沙治沙“光伏长城”。舒志良摄
曾经的沙尘策源地,如今已生长出3.5万亩生态光伏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65%。光伏板倾斜角度经过精密计算,既能最大限度吸收阳光,又为板下留出1.5米作业空间,让现代农业得以在沙漠深处生根。
光伏板的铺设不仅阻断了沙丘流动,更通过“林光互补”模式改良沙土:光伏板遮挡日照、减少水分蒸发,板下种植紫穗槐、黄芩等耐旱经济作物,板间引入滴灌技术,利用煤矿疏干水进行生态修复。目前,鄂尔多斯市在库布齐沙漠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完成光伏项目建设950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40万亩,成为非化石能源反哺化石能源的示范基地。
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集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于一体。鄂尔多斯市在建、已批复光伏项目总装机量达3097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完成防沙治沙面积近200万亩。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骏马电站”。舒志良摄
阳光照亮的“三层楼”财富
在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边缘,国家能源集团的“光伏+”基地正在演绎现代版“点沙成金”。技术人员形象地将这里的经济模式比作“三层楼”:顶层光伏板发电;中间层板间空地种植枸杞、肉苁蓉等经济作物,亩产值突破5000元;底层利用阴凉环境发展蚯蚓养殖,这些“土壤工程师”既能改良沙质,又成为特色畜牧饲料。
光伏治沙基地。王峰摄
这种立体开发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光伏板清洗废水经处理后滴灌作物,牧草收割后加工成青储饲料,羊群粪便又反哺蚯蚓养殖,形成闭环生态链。
光伏治沙正成为激活沙漠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金钥匙。这一创新方案通过"光伏+"多业态融合,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价值。
“光伏+”带来沙漠经济新业态
当光伏“蓝海”漫过沙丘,改变的不仅是地貌,更是人的生活图景。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62个脱贫村集体光伏电站每年带来超过2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在宁夏盐池县,光伏园区配套建设的蔬菜大棚让沙漠里长出了供港菜心;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昭君镇,骑士乳业打造的3万头奶牛智慧牧场与光伏园区结合,形成“光伏发电+苜蓿种植+牛粪肥田”的循环农业模式;杭锦旗永兴村村民温喜全在光伏板下种植籽瓜、土豆,年收入超10万元,从“靠天吃饭”变为“光伏菜农”。此外,项目计划带动周边5万名各族群众增收,累计分红近8000万元,真正实现“治沙、兴业、富民”的协同发展。同步推进的还有毛乌素沙地南缘150公里“风光同场”项目,通过“光伏+旅游”“光伏+智慧农业”等场景创新,打造荒漠经济新业态。
“光伏羊”。青海省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从库布其到腾格里,光伏治沙的故事正在中国荒漠化土地上续写。“板上种电,板下种田,阳光淌成金链链,黄沙变成钱串串”这片被重新定义的大地,正用最璀璨的方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舒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