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国内资讯

    “两山”理念 绿色答卷 | 奋力谱写林业高质量发展荆楚篇章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撰写时间:2025-07-22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两山”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先后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和党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重要国策,引领我国迈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征程。

      湖北是林业大省、湿地大省、生态大省,肩负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重要使命。20年来,湖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林业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美丽湖北绿色家底,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1.14%提升至42.45%,林业总产值从350.2亿元增长到5751.4亿元,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生态美景成为常态。

      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屏障‌

      20年来,湖北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国土绿化、湿地保护和城乡绿化,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持续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聚焦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以及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生态区域,接续实施绿满荆楚、精准灭荒、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国土绿化提升等重大行动,高质量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双重”、国土绿化示范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3650.5万亩,质量稳定、功能完备、林相优美的森林屏障体系基本建成。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肯定“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

      打造湿地保护荆楚样板。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推进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水上水下一体化保护修复,累计修复退化湿地40.45万亩、实施退耕还湿36.14万亩、落实湿地生态补偿32.45万亩,建成国际重要湿地6处、国家重要湿地11处、国家湿地公园66处,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第1、第3位,武汉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致辞,指出“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推进城乡一体绿化美化。成立全省“关注森林”委员会,广泛开展多形式关注森林和义务植树活动,连续举办七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大力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浓厚氛围,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森林人文景观。累计建成国家森林城市11个、省级森林城市52个、森林城镇338个、森林(绿色)乡村6613个,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严格管护守住绿色财富‌

      20年来,湖北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全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有力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不断完善管护责任体系。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各级林长5.67万名,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总林长,每年听取林长制工作汇报,召开总林长会议,签发总林长令,部署推进林业重点工作;省级副总林长率先垂范,带动各级林长扎实巡林履责,推动解决了一系列林业重点难点问题。以五级林长责任网格为基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网打尽”的资源管护格局加速形成,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持续健全依法治林机制。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林业资源,修订《湖北省林地管理条例》《湖北省林业管理办法》,出台《湖北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湖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湖北省天然林保护条例》《湖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为林业依法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严格林业监管执法,加强违法图斑监测,扎实开展林草综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等涉林违法行为,及时约谈问责违法破坏问题突出县市,形成有力震慑,涉林违法案件数量连续多年下降。

      严格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完善森林资源监督机制,在中部省份率先设立3个森林资源监督办事处,实现监管全覆盖。强化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森林限额采伐,确保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有效增长。扎实开展林草湿荒调查监测,进度连续4年全国第一。持续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科学开展精准落界,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省9616万亩天然林和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推动鸟类禁猎常态化,麋鹿、江豚、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

      夯实筑牢防火防虫底线。毫不松懈抓好森林防火,持续加强防火宣传、火源管控、防火演练、隐患整治,构建“天空地人”四位一体预警监测体系,牵头建立中部“六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建成防火隔离带1.7万公里、防火道路0.98万公里,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全省连续15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扎实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接续实施省级、国家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全省松材线虫病县级疫区累计减少13个、乡镇疫点减少71个,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下降至7.81‰。

      价值转化增进绿色惠民‌

      20年来,湖北依托优势林业资源,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面呈现在荆楚大地。

      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持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省以竹木精深加工、经济林、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旅游康养等为主的林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其中以油茶、核桃、板栗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达3265万亩,以林禽、林药、林蔬等为主的林下经济达2828万亩,以赏花经济、森林康养等为主的生态服务业增势迅猛,现有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97个,位居全国前列。湖北林业产业总体规模和质量效益加快提升,现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11家,林业产业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探索林业碳汇路径。2011—2012年,湖北先后被纳入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17个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试点省市之一,为全省林业碳汇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15—2017年,成功开发8个林业碳汇项目,全部在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进行公示。近年来,湖北依托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选址武汉的优势,加快推进林业碳汇发展,出台《湖北省推进林业碳汇实施方案》,发布3个林业碳普惠方法学,宜昌、恩施成功开发林业碳票,五峰碳汇造林项目入围全国CCER市场重启首批公示项目名单。湖北林业碳汇市场机制正加快完善,“卖空气能致富”正逐步变成现实。

      扎实开展生态保护补偿。持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严格兑现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退耕还林等林业惠民资金超330亿元,选聘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66877名,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在山林里就业、在家门口脱贫。

      深化改革激活绿色动能‌

      20年来,湖北持续深化林业重点领域改革,通过改革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林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湖北作为全国试点省份之一,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确权面积1.19亿亩,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23年,按照党中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部署,出台《湖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部署9项任务,明确97条具体措施,开展2个国家和7个省级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湖北林权综合监管系统建成使用,17个市州实现林权信息与不动产登记信息互联互通。咸安区、鹤峰县入选全国18个化解林权历史遗留问题典型案例。

      全面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全省国有林场由251个优化整合为223个,2.5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实现了管护方式和监管体制创新,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湖北国有林场改革被国家评定为“优”等次。持续巩固拓展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先后开展富美国有林场和现代国有林场试点建设,以国有林场为重点盘活林地、林木、林生态资源,探索林业现代化发展路径,14个国有林场入选全国国有林场试点范围,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经营活力、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出台《湖北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科学稳妥推进神农架国家公园创建,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有序实施科研科普、物种保护、灾害防控、服务发展等能力建设,确保最珍贵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全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形成。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神农架国家公园、宣恩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世界最佳保护地”,湖北绿色名片不断擦亮。

      持续优化林业营商环境。制定优化林业营商环境系列政策举措,着力解决影响林业营商环境的难点、堵点问题,全省林业营商环境持续向优向好。强化林地要素保障,优化林地使用结构,对国家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做到应保尽保、即报即批,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各地党委政府和企业单位一致好评。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一网通办”,累计下放行政许可权限20余项,全省林业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的20%以内,林农、林企办事的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科技赋能升级绿色引擎‌

      20年来,湖北大力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科技兴林水平持续提升,为全省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林业科技成果丰硕。聚焦“两山”转化、长江大保护等重点领域,实施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励70多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实施中央财政科技推广项目370余项,建成示范基地30多个,一大批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得到推广应用;争取“2个长期科研基地”“3个工程中心”“4个创新联盟”“5个生态定位站”等省部级科创平台落户湖北,打造林业科技创新高地;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林业专家2.2万余人次服务基层,涌现出“保康核桃”“罗田垂枝杉”“五峰五倍子”等一大批科技兴林典型。

      智慧林业加速推进。以智慧林业统领林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开展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推进林业数字化改革,建成覆盖全省林业系统的林业专网和林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天空地人”立体化生态监测网络、支撑服务林业应用的大数据中心以及融合林业资源、规划、经营、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数据于一体的综合“一张图”,实现林业“一张网”“一套数”“一张图”管理,全省林业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林业成为“数化湖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迈入新征程,湖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以提质、兴业、利民为主攻方向,推进实施扩绿提质、增长赋能、产业倍增、护绿筑网、能力提升等五大行动,着力构建森林生态屏障、林业要素保障、绿色产业支撑、网格化责任管理、现代林业治理等五大体系,奋力谱写林业高质量发展荆楚新篇章,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湖北省林业局

    【纠错】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