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社会关注

    【辽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 ——抚顺县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纪实

    来源: 《辽宁日报》(2022年12月16日06版)             撰写时间:2022-12-16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抚顺县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乡村景美如画。本版图片由抚顺县委宣传部提供

    治理后的苏子河两岸水清岸绿景美。

      本报记者 崔振波

      核心

      提示

      冬日的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粉妆玉砌,美如画卷。

      大山脚下,抚顺县后安镇佟庄子村,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关东风情民居错落有致,村道旁是一家挨一家的农家山庄。

      借力三块石景区开发,佟庄子村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名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八方游客。村里人纷纷吃起了“旅游饭”,办农家乐、开民宿、销售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如今,全村每家每户都有旅游接待能力,农家乐总数达到60家,可接待4000人就餐。村党总支书记张喜林介绍,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村民们的致富路,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6300元增加到1.3万元。

      抚顺县东部乡镇位于大伙房水库上游,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我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抚顺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等产业,不断夯实生态经济基础,加快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构建经济转型、绿色发展新格局。

      “生态+产业” 两把“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建设绿色经济区,就是要摆脱“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状况,实现由生态涵养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抚顺县把发展以“抚顺单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连续几年出台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扶持政策,推动“抚顺单片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发展。

      日前,走进位于后安镇郑家村的抚顺县东霞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在一座座规整的大棚内,排列齐整的菌袋上长势喜人的木耳格外惹人注目,一朵朵黝黑、软嫩的木耳像一朵朵小花,恣意地绽放着。合作社理事长薛东霞说,这些黑木耳每隔15分钟就要“淋浴”一次,每次喷淋半小时左右,菌床湿度得到很好控制。随着合作社社员合上电闸,一个个喷头洒下均匀的水雾,菌床上顿时腾起一道道“彩虹”。

      晾晒棚内,数百斤刚采摘下来的黑木耳摊在纱网上,晾晒三四天就能打包装上市。薛东霞说,黑木耳的生长过程无污染、无添加,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产品上市后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政府帮咱农民建起大棚,有了新品种、新技术,想不富都难。”薛东霞说,菌棒有人送、技术有指导、木耳有人销,村民只要投入劳力,种植、采摘、晾晒,就可以在家门口挣钱。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合作社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据了解,抚顺县东霞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总投资300万元,建有种植大棚40座,晾晒棚3座,培育菌棒8万个。每座棚每年可产出2500斤干木耳。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批发礼盒装、袋装、散装等渠道,预计年收入可达400万元。

      辽东山区的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昼夜温差大,种植单片黑木耳采用山泉灌溉,耳片生长缓慢,胶质含量高,干物质积累多,营养指标较其他地区产品高出不少。自2009年起,抚顺县就将食用菌产业确定为农业产业“一县一业”主导产业,从2015年到2020年,连续5年制定《抚顺县城郊型特色农业扶持政策》,投入8934万元支持抚顺单片黑木耳产业生产、深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促进抚顺单片黑木耳产业发展。

      通过多年发展,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抚顺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县域内现有食用菌生产基地121处,面积4000余亩,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全县黑木耳、金针菇、香菇和灵芝等产业的发展。食用菌生产总量从2014年的3500万袋提升到现在的5000万袋,增长42.9%;产值从1.7亿元提升到4.1亿元;带动农户从2000户提升到3300户,增长65%,户均增收2万元。抚顺单片黑木耳产品驰名全国,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被全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县”。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目前,抚顺县拥有家庭农场共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4家,2020年,抚顺县还被确定为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国家级、省级试点县。

      美景变“钱”景  照亮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抚顺县将三块石山开发成景区,新修了观景栈道、红色广场、观景台等,通往佟庄子村的羊肠土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景区举办春季踏青赏花节等各类活动20余次,知名度越来越高,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佟庄子村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纷纷吃上了“旅游饭”。据佟庄子村村民、宝喜山庄负责人孟宪芝介绍,现在,村里有9家山庄、18个农家小院,每户每年的经营额都达到二三十万元。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实现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改善了农村环境。这些年,村里投入上千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民宿一条街、活动广场等,还大面积植树栽花,昔日的穷山村变成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

      绿水青山,是抚顺县旅游业发展的底色。如今,抚顺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抚顺县以整个县区为景区,探索出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通往三块石、天女山这两个森林公园的公路两侧,抚顺县开放标准化采摘园22个、水果采摘点204个,一条绵延百里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吸引游人驻足采摘,仅梨花谷每天便可产果十余万斤。

      抚顺县将全域旅游融入规划中,促进了旅游与文化、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领域规划深度整合,重点打造“抚金线”沿线产业带和“通武线”沿线产业带。累计投入资金10.36亿元,建设了观光农业、美丽乡村、生态保护等涉旅游类项目。目前,抚顺县已成功晋升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县共有各类景区景点56个,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更多游客到抚顺县休闲游玩。

      通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县域经济社会迅速转型,全域旅游提质提速。三块石抗联文物片区入选全国5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沈抚县委旧址纪念馆被命名为第四批辽宁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各类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抚顺县持续向绿水青山要效益,科学编制了多项规划,与《辽东绿色经济区“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抚顺市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对接承接,实现了省、市、县在全域旅游政策规划方面的纵向无缝对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态势。

      守好水源地  绘出村美民富图景

      一个个村庄坐落于群山之间,与周边的山水风景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眼前一望无际的山林,带来的不仅仅是绝佳的风景,它还如同巨大的绿色屏障,掌控着大伙房水库生态系统的平衡。

      “前面就是一级保护区,已经退耕还湿了。”抚顺县上马镇李家村村民郭松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前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湿地。

      李家村位于大伙房水库北岸集水区,离水库仅五六百米。保护水源,退耕还草,郭松非常赞成,“你看现在多好,水清了,环境也美了。”

      抚顺县境内大伙房水源保护区总面积815.46平方公里,涵盖上马镇、后安镇、汤图乡3个乡镇以及35个行政村。为了确保大伙房水源地的水体安全,抚顺县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从2017年到2021年,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使县域内大伙房水库保护区入库水质稳定在二类以上。

      以大伙房水源地上游的后安镇、上马镇、汤图乡为重点,抚顺县实施总投资2.5亿元的抚顺县大伙房水库上游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铺设污水管网282.4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7座,维修污水处理设施9座,对39个村的供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无害化厕所,实施上马镇农村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垃圾清运设备采购项目。

      为防止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饮用水水源,2018年起,抚顺县还全面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同时创新推行“街长制”工作。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处理设施18座,年处理生活污水约130万吨,服务人口约2.2万人。全县95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据悉,抚顺县正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四步垃圾处理法,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村域间交叉互检、排名打分,将垃圾治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推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抚顺县8个乡镇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上马镇北湖村被确定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展示了抚顺县绿色生态的良好形象。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