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社会关注

    【辽报】林下山参“变形记”

    来源: 辽宁日报             撰写时间:2025-05-2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每棵林下山参都要通过严格的筛选才能走进市场。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林下山参通过高品质赢得高价值。

      郝延军(右二)在调研林下山参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张晓丽陈琳琳

      这个5月,辽宁中医药文化夜市2.0来了!去年的首届辽宁中医药文化夜市火爆全网,来自本溪桓仁的“参王”吸睛无数。今年,桓仁的“参王”带着更多林下山参产品来到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夜市,给人们带来更多“健康”惊喜。

      近年来,面对桓仁林下山参产业发展困境,辽宁中医药大学“对症开出好药方”,积极推进林下山参省级炮制规范制定项目,它的制定释放着这样一个信号:有了这项规范,“林下山参”四个字就可以印刷在药品单上,真正拥有“姓名”。

      近日,记者走进大山,去见证林下山参的“新生”。

      层峦叠嶂,水系纵横,8条河流如人体经络一样分布在山林间,最终汇入桓龙湖内,形成了辽宁省最大的淡水湖。山水环绕,加上北纬41°的日光,恰好构成了最适宜人参生长的自然环境。这里就是本溪桓仁,拥有65万亩林地可种植林下山参,是全国最大的林下山参基地。

      发展困境:

      80%的林下山参只能卖出“萝卜价”

      漫步于群山环抱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城里,药企、药铺随处可见,副县长郝延军谈起桓仁的林下山参产业,却喜忧参半:一方面为林下山参产业的繁荣而自豪,“在桓仁,有一半的人口从事林下山参相关产业”;另一方面为产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深感忧虑,“80%的林下山参只能卖个萝卜价”。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要从“林下山参”的由来说起。

      比起林下山参,人们对人参、山参的称谓更加熟悉。辽东有着悠久的采参历史,晋朝时期的《吴氏本草》中就有“人参生上党及辽东”的记载。到了明清两代,桓仁因出产参王最多,而被誉为“参王之乡”。野山参难得,为了满足更多的药用需求,人们渐渐驯服了这种珍贵植物,人参种植产业应运而生。

      今天市面上的人参基本分两类:一种名为林下山参,人们模拟野山参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把山参籽撒到原始森林里,任其自然生长,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手段,至少15年后采挖,这种种植模式多应用于辽东山区;另一种名为园参,人们采用人工培育和管理的方式,在大棚或园林中大批量种植人参,生长周期一般为5年以下,多应用于长白山地区。

      人工培育VS自然生长,5年以下VS至少15年的生长期,园参与林下山参的种植成本对比悬殊,理应走上不同的产业道路,尤其是林下山参,它的生长周期长、药用价值高,理应是药材市场上的“香饽饽”。然而在现实中,只有20%的林下山参能卖个好价钱,剩下80%的林下山参只能和园参一个价。

      80后的刘厚坤是桓仁当地有名的林下山参企业代表,家里世代经营山参产业。“林下山参要想卖上价,品相必须要好。”刘厚坤着重点出,挖参是个细致活儿,如果不小心破坏了根须就会影响它的卖价。然而,即便最好的师傅也不能确保把每一棵人参都“全须全尾”地挖出来,每年山里产出的林下山参只有20%算得上“五形俱佳”。这20%品相好的林下山参将会通过拍卖等方式进行售出。剩下80%怎么办?刘厚坤苦笑着说:“只能卖个萝卜价。”因为品相不好,这些林下山参只能以农副产品或者简单炮制后以普通人参的价格售卖。

      如何让这80%的林下山参卖上价,成为摆在林下山参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郝延军说,整个桓仁境内,林下山参产业相关人口有9.7万,占常住人口的一半,如果解决了这一难题,将大力推动林下山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当地老百姓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县政府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郝延军介绍,2012年,原卫生部正式批准人工种植人参为新资源食品,5年以下的园参可以作为食品生产销售。这条规范的出台,为园参的种植户打开了食品市场。眼看吉林的园参产业蓬勃发展,桓仁也想在“名头”上做文章,突出林下山参的药用价值。

      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上,8年时间里,桓仁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中国药典》在人参品类之外,为林下山参单独设置品类。然而,申请一再被驳回。

      一筹莫展之际,当地政府开始寻求专业帮助,找到了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选派我来桓仁挂职当副县长。”这么说着,郝延军亮出了自己的另一重身份——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解决思路:

      有了省级规范,就拥有了“姓名”

      “在人参品类之外,单独设立林下山参一类,就像把‘大学’与‘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并列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知道,名校再有名,也是一所大学。”了解了桓仁林下山参产业的发展现状后,郝延军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中国药典》是中药材的最低标准,它会将合乎条件的中药全部收录进去。以人参为例,不管是5年以下的园参还是15年以上的林下山参,都归为人参类,并且不设置二级分类。”而桓仁的林下山参要想区别于普通人参,恰巧需要突出二级分类,需要突出林下山参更优质的药用价值。

      突破《中国药典》的路走不通,郝延军只能另辟蹊径。刚开始,他想通过化验寻找一些林下山参区别于园参的特殊成分。只要找到这样的成分,林下山参产业的发展困境就能迎刃而解。然而,经历了无数次实验后,郝延军意识到,当下的检测技术很难找到这些成分。

      这条路行不通,郝延军就换一条路走。“不论园参、林下山参,要想成为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没有经过炮制的人参,只能算作农副产品。”想到这一环,他决心在炮制规范上下功夫,通过炮制规范的确立为林下山参谋一条出路。

      具体怎么操作呢?为了回答记者的问题,郝延军从办公室里找出一张关于林下山参和园参区别的展板及两个山参标本,他说:“这都是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道具,确立炮制规范,首先要当好‘翻译家’。”

      两个山参标本,一个是林下山参,一个是移山参。郝延军解释:“制定炮制规范的其中一项,是用规范语言描述出这两棵山参的区别,将移山参筛选出去。”林下山参的芦碗紧密,左右交错重叠而生,可以算出生长年份,主根上部有紧密连贯的螺丝状横纹,参须很长,柔韧性强,还有小米粒状的小疙瘩,称为“珍珠点”;而移山参,也具有部分林下山参的特征,由于移山参是由园里栽培的参苗移栽到山里生长而成,因此在外表上留有明显的生长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辨别。

      “除了通过形体辨别外,炮制规范还采用科技手段,通过分析营养成分含量,来筛选真正的林下山参。”郝延军接着说,人参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皂苷、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其中以皂苷为精华所在。一般而言,15年的林下山参皂苷成分含量在4%~5%以上,园参的皂苷含量在2%~3.5%,其他的微量元素也明显高于园参。“我们制定的炮制规范,不仅可对林下山参的外形进行识别,还可以通过不同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区分。可以说,有了这项炮制规范,林下山参就能区别于普通的人参进入市场。”

      去年11月底,林下山参省级炮制规范制定项目在辽宁中医药大学正式启动,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杨鸫祥说,项目启动后,为了保障林下山参省级炮制规范顺利制定,辽宁中医药大学成立了由70多人组成的项目团队,分5个小组进行调研、论证,预计用一年时间制定出这项规范。有了这项省级规范,未来在省内的中医药领域,以“林下山参”为名的药品才会区别于普通的人参药品,出现在药品单上,真正有了“姓名”。

      备用方案:

      给每一棵林下山参办一张“身份证”

      作为项目负责人,郝延军时常走进桓仁的深山密林中,想象着漫山遍野的林下山参正在汲取天地精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变得具象。

      “两条腿走路,比一条腿走路来得更稳当。”郝延军意有所指,他带领记者一行来到桓龙湖畔的一家国有药企,说这里有桓仁在发展林下山参产业过程中的另一个“秘密武器”。

      所谓“秘密武器”,是目前桓仁五女山健康产业集团建立的“桓仁满族自治县林下山参全产业链质量追溯平台”。产业总体情况、种植总览、户外气象站、土壤墒情传感器、农业监测摄像头、质量溯源、分销电商、电商服务、专家服务、品牌建设……平台功能一应俱全。记者不仅可以在平台上了解到桓仁当地有多少家林下山参种植企业、加工企业,还可以了解到目前林下山参的种植面积等情况。

      五女山健康产业集团总经理齐永魁熟练地操作平台上的每个功能:“追溯平台配备了户外气象站、土壤墒情传感器、农业监测摄像头,用于监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土壤pH值等生态环境指标。”

      “通过追溯平台,我们还为每一棵林下山参办了一张‘身份证’。”齐永魁随机点开一批次林下山参的资料,里面包含播种的时间、地点以及各个阶段的照片,还有各种资质信息、检测报告、制作工艺等。“追溯平台让消费者看得明白,知道林下山参从哪儿来,以此来确保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是真实的,是可以信赖的。”他说,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扫码,便能看到每一棵林下山参的“一生”。

      郝延军补充说:“和省级炮制规范相比,这是另外一种可以证明林下山参品质的思路,不过需要漫长的等待。”

      林下山参的生长周期至少要15年,齐永魁笑着说:“这是个慢功夫,但不能因为回报慢,就不去做。我们是栽树的前人,为了后人好乘凉。”

      如何进一步激活林下山参产业的发展活力?桓仁不断探索新路径。“桓仁山参智慧种植”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桓仁山参”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郝延军在酝酿更多的计划:建立桓仁野山参种质资源库,奋力争创国家级林下山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林下山参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林下山参“变形记”,仍在续写。

      链接

      林下山参

      林下山参,也称“林下籽”“籽货”,通过人工方式将人参种子播撒于深山密林中,种子自然发芽、在野生环境中自然生长,经过若干年后再采收。林下培育人参是一种高效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模式,它的发展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毁林种参的面积,且能生产出具有野生人参特点的无污染、高价值的人参。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