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省内资讯

    以“绿”为笔绘就锦绣青山新画卷——解析向全国推广的朝阳生态环境建设经验之治山篇

    来源: 朝阳发布微信公众号             撰写时间:2024-07-22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青山如黛、树木苍翠,驱车行驶在朝阳大地,处处可见这般景象。多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动实践中开花结果、惠及民生。

      朝阳市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森林覆被率较低,土地沙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风沙不仅给全市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影响,也给周边京津冀地区带来严重的风沙困扰。

      如何助推植树造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针对我市气候特点,几代朝阳人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上下联动、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蹚出了一条治山的新路子。

      坚持“封飞造”同步实施

      我市2002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封山禁牧,促使森林植被迅速恢复,加速改善了生态环境。面对人力难以企及的高山远山,我市广泛开展飞播造林,2018年至今全市累计飞播造林108万亩,占全省总量的90%,裸露荒山明显趋于绿化。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157万亩,每年任务总量都占全省60%左右。

      坚持“乔灌草”综合治理

      我市坚持“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立体种植模式,在北部沙地地带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以草固土养土;在立地条件可见好转后再以植灌为过渡,播植沙棘、柠条等耐旱灌木;在灌木成活后,采取“针阔混交、乔灌混交”方式,科学营造乔木林。通过“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效能,最大限度保证了林草成活率,全面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草地整体质量和抗性。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森林成活率普遍达到80%以上,远远高于国家70%的要求。

      坚持“节固锁”多措并举

      针对朝阳降雨量较少的实际情况,我市始终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科学绿化、节水造林”原则,大力发展节水林草。全面推进固沙抑沙工程,我市现已全面实现了固沙,消灭了域内所有流动沙丘。我市地处辽、冀、蒙三省(区)交会处,是阻止风沙南侵的最前沿。通过多年建设,现已在我市北部300多公里的受风沙侵蚀的地段建防风固沙林300万亩,使我市与内蒙古交界地带初步形成了一条宽2公里左右的防风固沙林带,有效阻止了科尔沁沙地南侵。

      在大力植树造林的同时,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根据省复绿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任务表,我市需复绿总面积9.08万亩,占全省任务总量的20.78%。

      我市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差、治理难度高、资金需求大等难题,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向上争取工作,全力包装、储备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更多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支持。今年,我市成功申报北方防沙带辽宁朝阳凌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其中中央资金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13亿元。项目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国家级重点区域,是辽宁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攻坚区”,是阻隔科尔沁沙地向南侵蚀的重要关口,也是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示范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构筑起京津冀地区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生态屏障,在遏制京津冀风沙源形成、阻止辽河平原土地荒漠化沙化进程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严把“三个关口”,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严把招标管理关,对项目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各环节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规范操作。严把工程施工关,确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后,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质量和标准要求,督促项目参建单位按时保质完成治理任务。严把项目验收关,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已完成的工程量、面积等重要指标进行现场核查,聘请省级专家现场踏勘以及内业验收等,确保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取得实效。2023年度,我市复绿任务三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其中完成治理面积2.79万亩,完成率164.1%;完成复绿面积2.47万亩,完成率109.4%;完成植树283.9万株,完成率101.6%。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据统计

    近年来

    我市植被覆盖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明显改善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平均增速为每年0.4

    约90.4%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呈增加趋势

    整体增加11.5%。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经过多年建设,我市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升到37.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4个百分点。2010至2020年,10年间森林蓄积量增长424.16万立方米,达到了2068.82万立方米。草原生态明显改善,累计开展退化、沙化草原治理400万亩、人工种草129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531万亩,草原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66%,亩干草产量达到186公斤。水土流失逐步减轻,土壤侵蚀模数由过去的500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1000-2000吨/平方公里,全市240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已有1700万亩得到标准治理,达到了小雨不出山,中雨流清泉,大雨缓出川。扬沙雾霾天气持续减少。据统计,近10年间,全市扬沙、浮尘、沙尘暴天气指数保持着持续下降趋势。

      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明显改善

      据统计,全市现有44科87属198种乔灌木,形成了较完备的天然复层植物群落。全市野生脊椎动物达到400余种,沉寂多年的黄羊、黑鹳等野生动物开始昼伏夜出,苍鹭、野鸡、狐狸等多种动物成倍增长。鸟种类已由21世纪初的305种,上升到如今的360余种,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越冬的天鹅,从2017年的20余只,现已达到近600只规模,成为东北地区难得一见的亮丽风景。大凌河两岸、凉水河湿地周边,已成为候鸟栖息的重要驿站,每年吸引大批游人到此驻足观看。

      农民致富增收得到有效保障

      土地得到有效保护,“网格化”的防护林建设使过去一年种几茬才能保全苗的沙化农田变成了林成网、田成方、机能耕、水能灌的高产稳产田和商品粮基地,促进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林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林业工程建设在突出防护效能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加经济林、速生用材林比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活力和增长点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保防沙治沙工作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建立了全省最大的“两杏一枣”生态经济型商品生产基地245万亩,以山杏、沙棘为原料的加工厂点达30多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市林业产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足200万元上升到年均5亿元以上。

      森林康养业快速发展

      全市现有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21处,位居全省前三名,带动了全市生态旅游业发展,每年到森林旅游区的游客达50万人次,促进了我市森林康养、文旅度假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拉动了就业、税收和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有效提升。

      经过朝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朝阳的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风轻了,距离实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生态环境又进了一步,营造出了更加宜居、稳定、幸福感十足的居民生活环境。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