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省内资讯

    大漠风流谱新篇——记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撰写时间:2024-08-3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72载筚路蓝缕,72载步履铿锵,72载矢志不渝,72载春华秋实……在科尔沁沙地东南前哨,有一支连续72载与风沙搏斗、创造治沙奇迹的科研队伍。

      这就是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

      研究所是2018年由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和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整合组建。固沙所和风沙所分别成立于1952年和1963年,成立之时,其所址均选在偏远荒凉的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在这里,几代治沙人面对八百里瀚海,以“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的治沙决心,“锁黄龙,战风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治沙成就。

      默默奉献 铸就“大漠风流”

      彰武县素有辽宁省“沙窝子”之称。

      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经“有风沙遮日,无风一片白”。一年365天,刮风的日子就超过200天。为让人民更好地生产生活,党和政府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1952年4月,辽西省政府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了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原固沙所前身)。从战火中走出的优秀党员干部、时任义县县长的刘斌听从组织安排,将全家从县城搬到了风沙肆虐的章古台,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防沙治沙这副重担,并着手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治沙科研团队。

      长年累月在风沙中探索实践,刘斌和工程师韩树堂等人逐渐摸索出的一整套综合治沙方法。“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的经验做法,填补了中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1955年他们又将樟子松由大兴安岭千里迢迢引种到章古台,成功营造起我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成果在1978年走进人民大会堂,荣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并作为经典模式载入中国林业史册。从此,樟子松成为“三北”工程的第一针叶树种,在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推广,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

    昔日“沙窝子”如今成林海

      之后成立的风沙所,建所伊始就把风沙地改良作为主攻方向。赵瑞春等农业专家二十年如一日,摸爬滚打在风沙地上。历经刻苦钻研和反复试验,他们确立了沙区农林牧业“3∶4∶3”的科学发展比例,并提出7项风沙地改良利用综合措施,打造了风沙地改良利用综合样板。这一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沙地所几代治沙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成果,与当地人民一道绘就了万亩沙地林海、塞外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72年来,沙地所实施国家、省、市院级各类项目6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通过选育农林优新良种、推广实用新技术,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铸就了令人敬仰的“大漠风流”。

      深入探索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2018年辽宁省沙地所组建成立以来,面对新时代新挑战,以所长于国庆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所职工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围绕平台建设,聚焦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着力在良种选育、技术示范、模式推广、产业服务等方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处在科尔沁南缘的彰武县,聚集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齐全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科学研究与探索,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成为沙地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于国庆与领导班子成员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初步形成章古台“沙地硅谷”概念规划,决定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入手,建立章古台综合示范区。

      规划建设的示范区占地4131亩,约为沙地所章古台基地总面积1/10。于国庆带头深入一线,组织专家在示范区内建设1000亩乔灌草生物多样性植物园,包括树木园、百草园、百果园以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试验小区,现百草园已完成了约100种沙地药草、饲草、牧草的草种资源保护。同时,还规划出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试验示范小区,建设完善林果经、林果草、林果药等立体复合经营模式,打造林果粮草畜复合经营的现代生态农业。

      目前,示范区正在实施主要道路改扩建工程,区内主要道路已经与彰武草原路相连。建成之后,示范区可以集中展示沙、水、林、田、湖、草等要素齐全的科研成果,形成研、学、游一体化的综合示范区,也将成为彰武草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示范区之外,各项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为保障三北地区樟子松引种区的防护林体系稳定与发展,沙地所把解决樟子松二代林更新和可持续经营等问题摆上了案头,并紧锣密鼓地推进。他们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樟子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依托单位的作用,从研究樟子松的速生、抗旱、耐寒和抗病虫害特性出发,相继选育和推广了彰武松、沙地赤松、樟子松优系GS1、异砧红松、长白松、班克松等二代针叶良种。目前已建设完成樟子松二代种子园、沙地赤松初级种子园、彰武松子代测定林等针叶良种基地建设660亩。其中,彰武松已经在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推广超1万亩,成为三北地区造林绿化的明星树种。

      对沙化耕地治理与保护、沙地人工林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研究,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沙地所依托辽宁省风沙地生态修复与改良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织实施了“辽西北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重大专项,初步探明了科尔沁沙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机理,筛选出了辽西北沙地适生优良林草品种(系)。这些林草良种将很快播向广阔的沙土地,在科尔沁歼灭战中大显身手。

      工作在紧张忙碌中开展,沙地所的科研工作者像农民一样终日奔走在彰武沙地上,人明显瘦了,皮肤也晒黑了,但令人振奋的成果相继涌现:国家农业环境彰武观测实验站建立了,国家生态定位章古台观测研究站二期工程启动了,辽宁第一块沙地碳中和林出现了,全省唯一的作物生物育种技术基地建成了,养息牧河源头综合治理工程完工了,苏鲁克大营现代牧场登场了,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小区亮相了……

      成果转化 推动生态产业蓬勃兴起

      探索出一条以防沙治沙与群众致富同步发展的成功道路,是沙地所的责任。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致富成果,一直都是沙地所的重要目标之一。他们首先从苗木推广入手,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化。沙地所有个实验苗圃,是全国特色种苗基地,育苗面积约700亩,年产樟子松为代表的各类苗木约1000万株。开展良种繁育,正是沙地所的优势所在。

      沙地所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决定,要以科研推动章古台地区种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他们组织林业专家团队对群众开展集中培训,将樟子松等育苗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群众,群众从不认可到逐步认可及争先恐后育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章古台镇3600户农民几乎家家育苗,育苗面积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远销我国三北地区,年产值高达9亿元,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樟子松沙地育苗,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章古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沙地樟子松种子与苗木基地。

      2020年,沙地所挂牌成立阜新市农业科学院,积极为阜新市沙地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技助力阜新县和彰武县脱贫攻坚,健全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以劳模工作室为平台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出了庆年家庭农场等共建典型和乡村振兴“官营子模式”。

      突出的工作成果使沙地所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赞誉。近5年,沙地所先后荣获“第十七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辽宁好人”等多项荣誉。2021年,阜新市委、市政府为沙地所颁发“阜新市科技奖”,并授予“新时代大漠风流旗”。

      新时代新征程,沙地所接续传承老一辈治沙精神,脚步有力,正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治沙新路上奋勇前行。(王恩利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