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省内资讯

    鸭绿江口湿地:候鸟北迁最后的“加油站”

    来源: 辽宁日报             撰写时间:2025-05-0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正在觅食的黑腹滨鹬。资料图

      本报记者王卢莎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是为鸻鹬类候鸟提供关键栖息地的,这里应该是全球最重要的候鸟迁徙驿站。而且斑尾塍鹬、黑腹滨鹬在这里的种群量都是最大的,有的甚至占全球的30%以上,也是鸻鹬类候鸟北迁的最后一站,这里是它们的‘加油站’,在这里补充能量之后,就直接到繁殖地了。所以,在这里补充能量的状况决定了它们繁殖的成功率。”春暖花开时节,北迁的候鸟成群结队地飞抵丹东鸭绿江口湿地,以不时涌动而起的鸟浪为背景,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主任、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首席专家雷光春讲述着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的故事。

      “我国是在整个全球九大迁飞路线上有4条迁徙路线,全球最重要的迁飞路线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而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那么,鸟儿们为什么喜欢来这里“补餐”?“鸭绿江口湿地有完整的潮间带体系,充沛的底栖动物和各种渔业资源,为候鸟提供了关键的能量补给来源。”雷光春告诉记者。

      海水退去,海边滩涂显露出来,上面的虾、蟹、蚌、螺、鱼都是迁徙于此的候鸟的美味佳肴。扭来扭去的蠕虫味道也不错。昆虫和蜘蛛长相虽然丑,鸟儿们也不嫌弃,反正都是营养丰富的蛋白质。它们吃得饱饱的,再继续下一段的长途飞行之旅。

      “大概用5个星期左右时间,看到它的腹部(吃得)圆满了,能量很充分了,它再继续迁飞大概6500公里,一直飞到阿拉斯加。”雷光春说,“整个迁飞过程中,鸟类不吃不喝,消耗体内的脂肪,甚至它的器官来保证迁飞的能量。所以,候鸟到达黄(渤)海时,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食物资源,它是没法完成迁徙的。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能量补充,甚至会导致死亡。这也是黄(渤)海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

      “我在一个月前去了新西兰,看到了‘58号’曾经到过的迁徙栖息地。它的迁飞是壮举,在10天之内飞1万多公里。”雷光春所说的“58号”是一只有编号的斑尾塍鹬,“‘58号’带着卫星追踪器,让我们记录下来最完整的飞行路线。”提到这只“明星鸟”,雷光春对它横跨太平洋的长途飞行旅程十分惊叹。

      2021年5月,科研人员在鸭绿江口湿地捕捉到这只小小的斑尾塍鹬,并为其佩戴了旗标和卫星追踪器。追踪软件显示:5月25日至29日,它从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起飞,行程6500公里,直达美国的阿拉斯加繁殖、育雏;又在9月30日至10月8日,从阿拉斯加飞到南半球的新西兰越冬。在2022年4月,“58号”又开始了长途飞行之旅,经过9天的连续飞行,再次返回鸭绿江口湿地。

      “斑尾塍鹬是人类已知鸟类连续不间断飞行的冠军,这次的飞行轨迹记录下它不吃不喝不睡连续飞行11天,行程超过1.17万公里。”通过雷光春的讲解,记者了解到,也正是通过卫星追踪,观测候鸟的迁飞路线,发现了“更多的鸟一次性飞到黄(渤)海”这个新变化,近年来鸭绿江口湿地越来越充足的美食是迁徙候鸟长途跋涉到这里“加油”的最大吸引力。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