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无障碍浏览
  •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无障碍浏览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详情页
    您所在的位置: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首页 >  省内资讯

    辽宁践行“两山”理念生动实践—— “北方第一漂”:打造生态资源转型发展的清原典范

    来源: 清原县林草局             撰写时间:2025-08-2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长白山余脉龙岗山系横贯全境,森林覆盖率达70.36%,浑河、清河、柴河、柳河四大水系蜿蜒流淌,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近年来,清原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倾力打造“中国北方第一漂”暨红河峡谷漂流项目。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跃升,成为依托生态资源转型发展的典范。

      一、立足生态优势,打造北方漂流标杆

      红河峡谷漂流景区位于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全长12.8公里,漂流时长约2.5小时,河道平均落差78米,急缓流交替分布,两岸峰石兀立、林木葱郁,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又兼具江南溪流的灵动秀美。景区自2003年运营以来,以“生态漂流、文化漂流、激情漂流”为定位,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优质服务,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漂”,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生态旅游的知名IP

      清原的生态基底为漂流项目提供了天然条件:境内有林地面积448.8万亩,水域面积12.8万亩,高峰时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2℃,是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红河作为浑河重要支流,水质常年保持3类以上,为漂流项目奠定了生态本底。

      二、强化政府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一)战略引领,锚定生态旅游方向

      清原县委、县政府将生态旅游作为县域经济转型的核心抓手,确立“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把红河峡谷漂流纳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开发、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制定《清原满族自治县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0)》,明确“以漂流为核心,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

      (二)政策支持,构建协同机制

      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设立每年5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品牌推广和市场培育。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发改、财政、交通、环保、文旅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仅用6个月完成景区二期扩建的审批流程,解决了道路拓宽、停车场建设等难题。

      (三)生态优先,坚守绿色底线

      项目开发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投入300余万元实施“漂流沿线生态修复工程”,补植乡土树种2万余株,完成退化林分修复1000余亩;组建专业护林队、护河队,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捕捞行为,确保“开发不破坏、利用不透支”。如今,红河沿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5%,白鹭、苍鹭等2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生态屏障愈发牢固。

      三、汇聚社会力量,共筑旅游生态

      (一)企业主体,提升服务品质

      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红河峡谷漂流提质升级项目,开展全方位改造。基础设施上,完成13.3万平场地硬化、4000余平停车位标线、8000余米护栏建设,铺设7公里道路,维修7座桥梁护栏,实施1600余米道路钢护栏、3400余平道路标线工程,还对9.3万余平建筑及设施进行除锈防腐等维护。景观文化方面,栽植1000余株果树、红枫等,打造2.3万余平绿化带,融入抗联精神等元素,引入49台军事互动设备。服务升级包括建美食街,引入知名品牌并经营特色餐饮;增设500余个摄像头,优化网络系统;修复漂流河道、新建景区大门等;设游客抓拍系统,承接高速口1034平游客驿站建设,打造综合服务中心。

      (二)群众参与,共享发展红利

      景区带动就业人员近万人,周边村屯群众占比80%,人均旅游月收入超4000元。红河景区内100余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民宿,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村民经营的“满族人家”农家乐,凭借粘豆包、酸汤子等满族美食,旺季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成为网红打卡地。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人人爱旅游、人人护生态”的氛围。

      (三)社会协同,凝聚发展合力

      县文旅局每年开展旅游服务培训3000余人次,提升从业人员技能;团县委组建“旅游志愿者服务队”,旺季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县工商联发动商会企业投资建设旅游商品集散中心,推动山野菜、食用菌等特产走向全国。清原还与抚顺县、新宾县共建“辽东生态旅游环线”,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年互送游客超20万人次。

      四、多维效益凸显,彰显发展价值

      (一)生态效益:守护绿水青山,绘就生态画卷

      景区发展倒逼生态保护升级:投资8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景区污水100%达标排放;开展“河道清洁行动”,每年清理垃圾30余吨,红河水质稳定在Ⅱ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群众保护积极性。如今,红河峡谷成为“辽宁生态名片”,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辽宁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经济效益:激活生态价值,推动经济转型

      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6亿元,旅游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产业经济增长。2025年实施景区提质升级改造,完成景区面貌重塑、设施设备更新、智慧景区建设等全链条工作,同比实现翻倍增长,依托强大引流能力,引爆“全城+全季”旅游。景区目前接待游客42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以红河峡谷漂流为首的九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46.1万人次,同比增长20.93%;旅游综合收入11.31亿元、增长23.0%。生态旅游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矿业、农业向绿色产业转型,一批康养旅游、生态农业项目落地,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三)社会效益:促进民生改善,提升品牌影响

      “中国北方第一漂”品牌效应显著,以舆论宣传助力全面振兴,多维度传播“全域+全季”旅游,央视CCTV4《远方的家》栏目播出清原专题片《山水之城绿野藏珍》,《辽宁清原:避暑游带热“清凉经济”》在中央CCTV2财经频道播出,辽宁电视台播发新闻《文体旅深度融合构建旅游新格局》《赓续红色文化点燃文旅新引擎》,组织网络大V制作发布短视频130余部,全媒体浏览量达2000余万次。清原成为东北生态旅游热门目的地。景区周边村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道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村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依托漂流项目,清原举办“满族风情文化节”“漂流文化节”,促进满族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五、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清原县践行“两山”理论,做强红河谷漂流旅游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投资5亿元建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漂流+康养+研学+文化”综合目的地。推进“旅游+农业/工业”融合,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化区域合作共建“东北生态旅游走廊”,打响“中国北方第一漂”品牌,释放生态红利,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将持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模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使红河谷成为“两山”理论典范和生态魅力名片。(信息来源:清原县林草局)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