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更需善做“加法”
要生存,需治沙;要发展,必治沙。于阜新而言,治沙是生存的刚需,更是发展的契机。
阜新用行动印证,生态治理不是做“减法”的被动防御,而是做“加法”的创新实践。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海拔远低于内蒙古高原,风沙从上游“倾泻”而下,这是大自然给阜新设置的一道“考题”。
如何高质量作答?阜新处一隅而观全局,切实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转化为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具体实践。通过善做“加法”,将治沙的“必答题”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加分项”。
在协同治理上做加法。阜新精准洞察与周边地区紧密的生态关联,与地缘相近、生态相依、沙化问题相互影响的周边城市共同推进“上风口”“下风口”协同治理,变“单兵作战”为系统联动,提升多维度、多层次阻沙治沙成效。积极推进建立省际及市县区域间联防联治工作机制,打造辽宁科尔沁沙地千里阻沙带,将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筑得更加牢固扎实。
在生态与产业融合上做加法。不满足于“绿起来”的“基础题”,还自加压力做好“富起来”的应用题。多年来与风沙“过招”的经历,让阜新意识到,沙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被消灭。因此应转换思路,与沙和解,通过“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在植被修复基础上,让每一寸沙地都成为孕育更大价值的载体。
发展酸枣、沙棘等耐旱经济作物,探索蒿柳养蚕、林下养殖等立体农业,挖掘欧李山、德力格尔湖的沙地旅游资源……一系列“生态+产业”的组合拳,实现了治理效能与发展效益的双重增值。
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这场无声的较量中,阜新不仅成功守护了绿水青山,赢得了“有形”的胜利,更开创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收获了“无形”的成就。这昭示我们,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必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谱写新时代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