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关于加强林农精准脱贫与森林保护协同发展建议提案(第0370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8日

         

编辑:局办公室

        

来源: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闫巧玲代表:

  现就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林农精准脱贫与森林保护协同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提出主办意见如下:

  一、针对(一)1、2条

  1、有关林下经济植物资源贮量的相关基础工作和研究较少,特别是区域性调查几乎为空白。如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更新也相对滞后,原因是工程量浩大,也只能是固定样地、航片、卫片等相结合间隔一定年限进行。森林中蕴藏的有用经济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经济植物受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林分类型、立地环境、区域、气候、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分布的范围、生长状况、产量等差异化明显,全面开展资源清查困难和可行性尚有诸多不确定性。现行的保护策略只能是对于濒危的物种(有保护等级和名录-国家级、省级、保护区)采取保护措施,禁止采收(如野生人参等)。可行的办法只能是部分森林所有者(林权、经营权所有者)根据管理能力和条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资源状况,强化管理,以相当于乡规民约的要求来规定采收规则,如:规定禁采区域、采集方式等(只可采集地上部分茎叶、采收的季节等)。对林下刺龙芽、林下大叶芹、山野菜、细辛、人参等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山野菜、中草药,可以进行仿生态栽培(扩繁);对软枣猕猴桃、短梗五加等可以进行归圃利用,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获取经济利益。

  2、鉴于目前我省参与林下经济植物研究的相关科研机构不多,前期对林下经济植物资源允收量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较少的实际情况,今后可结合有关林草相关项目或科研课题,组织有关研究机构、组织或个人就我省主要野生经济植物,如刺龙芽、五加(短梗五加)、大叶芹、软枣猕猴桃等,集中力量在环境条件、人为干扰条件、种群和生长发育特性等影响因子方面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在经营好林木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林下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种类,在保护林地的基础上,丰富森林层次结构,发挥森林多功能和效益产出(多功能森林经营),提出林下经济植物资源允收量的关键技术指标、允收条件、允收办法等,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此项工作已经纳入我局科技管理部门工作计划,拟于下半年召集相关科研单位及有关部门专家就上述研究内容安排落实。

  二、针对(二)1、2条

  1、我省目前已经开展了刺龙芽、五加(主要是短梗五加)等主要经济植物林下栽培研究与示范,如清原县结合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工作,树立森林多功能经营理念,长短利益相结合,创新和转变森林经营方式,森林采伐方式由过去单一皆伐向择伐、渐伐转变,经营者主动培育大径材的意愿增强。根据区域特点与农村产业振兴与林农致富的需求,探索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林-林、林-药、林-菜、林-果、林-菌模式”等五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选择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等区域主要森林类型,在科学经营好上层林木的同时,开展了林下复合栽植刺五加、刺龙牙、细辛、人参等食药植物,建立了森林复合经营样板林2600多公顷,带动林农向林地复合经营转变,逐渐形成了以红松为主的坚果经济林、以林下人参等中药材和刺龙牙等山野菜为主的森林食药品三大林业产业基地,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规模和经验。同时,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与相关单位合作提出了《刺龙芽育苗及栽培技术规程》(DB21/T2934-2018)、《短梗五加育苗及栽培技术规程》(DB21/T1723-2018),林下经济植物的保护与发展还有相关要求和标准也已经出台,如《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T706)(规定了林地开发利用的原则、组织实施、利用条件、开发利用技术等,国家、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等);《辽宁省野生珍稀植物保护暂行规定》(1989年7月24日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1989〕67号文发布)等。今后还需要开展林下特色经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采取相关科研机构和有关部门联合攻关,以增强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提高林下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系统开展林下参、刺五加、食用菌等林下经济物种的适宜生长的立地条件选择及各种高效复合经营培育技术、优良品种筛选与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研究与示范, 探讨构建森林功能经营和野生经济植物高效栽培与利用模式。同时还需要开展相关标准和实用技术研发,并修订相关规程和标准(如《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T706)已列入今年修订计划)。2016年以来,为发展我省林下经济,进一步探索和拓宽林农增收渠道,我省各级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相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林下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的技术培训班50期,培训林农近4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超1.5万册,通过电视等媒介进行科技知识宣传32次。如:丹东玉竹1号林下栽培技术培训、北仓术栽培技术培训、桓仁山参培育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培训、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技术推广培训等。同时,通过集成栽培技术指南等相关技术体系,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通过微信公众号(群)、QQ、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向广大林农传递信息,强化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增加林农收益。

  2、我省已经开展了包括刺龙芽、短梗五加、软枣猕猴桃等良种选择与栽培的归圃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相关成果。如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等单位,已经开展了软枣猕猴桃相关技术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圃,搜集栽培种质资源30余种。进行了《软枣猕猴桃苗木快速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实用技术认定,推广了“龙成2号”优良品种,主要内容包括苗木快速繁育(组织培养育苗、单芽嫁接与扦插联合育苗)、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整形与修剪、水肥一体化)等,目前正着手制订《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规范》等相关规程。同时,根据目前我省已有的科研成果,在野生资源归圃栽培利用方面还有诸多品种和栽培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如良种问题(如刺龙芽野生中有刺多的和少刺的、也有芽型不同的品系“棉龙芽”、“火龙芽”等,直接影响口感和商品性)、适生环境(光照、土壤、水分条件等,归圃如何模仿适生环境和条件)、有机栽培、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小区建设(无公害栽培、就地保护、异地基因保护)等,在这些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今后,要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条件,组织相关科研及研发单位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归圃实用技术进行研发,及时总结林农经验,推广应用实用技术成果,积极扩大野生资源归圃范围和规模,减轻自然资源保护压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