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强化沙漠基础科学研究、巩固沙漠歼灭战成果、推动沙漠生态向好发展r提案(第13030532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编辑: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员

        

来源:

张世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沙漠基础科学研究、巩固沙漠歼灭战成果、推动沙漠生态向好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同省科技厅和省农科院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辽西北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是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使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辽宁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方案(2023-2030年)》所确立的目标,辽宁正积极行动,旨在到2030年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现荒漠化综合防治的决定性进展。省林草局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我省防沙治沙研究与推广工作,聚焦荒漠化综合防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科研赋能,助力辽宁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升科学防沙治沙水平。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及科研单位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一是鼓励和引导高校和科研单位,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地面调查、AI技术等手段,开展沙漠地区(科尔沁沙地南缘)动植物本底专项调查工作,摸清沙漠地区动植物状况及动植物多样性;积极推动沙漠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沙漠地区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育研究;开展极端环境动植物适应机制研究,为沙漠地区动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在传统研究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培育育种手段,对现有的沙漠植物中的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土地的植物进行培育和研发,力争筛选和培育出新的特异种质资源。

  二是鼓励和引导高校和科研单位,针对沙漠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逐步组建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运用宏基因组测序和单细胞分选技术系统挖掘科尔沁沙地微生物组,重点筛选具有耐旱、固氮、生物结皮功能的菌株;建立沙漠极端微生物活体资源库,结合合成生物学手段定向强化菌株环境适应性,开发抗逆型沙漠专用微生物菌剂,通过靶向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提升沙地有机质含量,同步构建“菌种资源-功能解析-产品研制-工程验证”的全链条研发体系,为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提供特异性微生物解决方案。

  三是鼓励和引导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企业尝试组建“极端环境生物制造联合体”,优先开发基于嗜盐菌的生物固沙剂、耐寒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等颠覆性产品,推动极端酶制剂在工业催化与医药领域的应用转化,抢占极端环境生物技术制高点。

  四是鼓励和引导高校和科研单位,协调地方林草主管部门,联合构建集“科研”“观光”“旅游”和环境生态“教育”于一体的“沙漠生态教科试验示范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设立开放式科研观测站吸引全球学者共建数据库,打造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标杆基地。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联合省科技厅统筹和加快推进防沙治沙科技工作,推动防沙治沙省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突破荒漠一体化防治、抗旱乔灌草品种选育、困难立地造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加快防沙治沙技术成果应用推广和产业化示范。发挥创新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开展沙漠生物学、沙漠极端微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我省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省科技厅支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着力提高科学防沙治沙水平;与阜新市联合实施省引导支持地市科技发展专项,支持阜新市以企业为主体开发科尔沁沙地南缘可持续治沙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防沙治沙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三是协同辽宁省农科院有关科研团队,围绕三北工程建设,以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为重点,联合中国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展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工作。把夯实基础科学研究作为首要任务,为沙漠治理铸就科技利剑。持续深化长期定位观测,优化数据建模等工作,为制定科学治理策略提供坚实支撑,并全力攻克耐旱植物选育、生态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难题。

  四是巩固沙地歼灭战的阶段性战果,加速示范区建设步伐。在关键沙区布局科研示范基地,广泛推广成熟技术,不断拓展荒漠化土地治理版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与示范引领作用,助力西北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形成全国荒漠化综合治理的“辽宁样板”。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5月19日